工业·劳作
工业化这个西方国家早已完成的过程正在中国缓慢蔓延。基础工业为这一切提供了动力,工作其间的人们曾经为此倍感骄傲与自豪,也同样是他们,在奉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感受了失落与无奈。
工业化的进程,使劳作的方式和效率发生了根本变革。陶醉于现代工业的成就之中,恶劣环境下繁重体力劳作的情景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模糊,工业沉重的一面无意识间被隐藏和忘却了。
在一些基础工业的生产一线,工人们依旧在弥漫着工业粉尘和烟雾的恶劣环境中挥舞着铁锹,在我们认为早已被机械取代的岗位上默默的付出他们全部的体力。在那个内心被自豪感填满的年代里,精神上的回报和满足弥补了物质的不足。而这一切随着年代的流逝逐渐淡化和消失。工作在继续,生活也在继续,在今天这个以物质为衡量尺度的社会里,光环退去之后,一如既往地做着同样工作的他们剩下的就只是生存的本能和适应性。
由社会的主流滑落到边缘。十数年甚至数十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方式,生存在固定而单一的社会空间,他们已在不自觉中被这个社会体制化了,而另一方面,狭窄的生活空间又使他们越来越无法融入这个飞快变化的社会。
当我们的视线被工业带来的巨大变革遮盖的时候,我们的内心有责任关注到其中那些沉重的劳作和沉重的生存。
周 海
自由摄影师。
1970年10月8日生于中国桂林。
199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无线电工程系。
2001年6月摄影专题《工业·劳作》发表于台湾出版的《摄影家》杂志。
2003年8月4日摄影专题《工业·劳作》发表于纽约时报。
1999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“工业·劳作”个人摄影展。
2001年9月在法国尼斯市举办“工业·劳作”个人摄影展。
2003年6月在北京百年印象画廊举办“工业·劳作”个人摄影展。
2003年8月在日本名谷屋参加“2003亚洲摄影家联展”。
2004年1月在美国缅因州贝茨学院美术馆参加“从农村到城市--当代中国纪实摄影展”。
2004年4月在美国纽约市新学院大学美术馆参加“真实与记忆之间”摄影展 。
附件:
3912052005121100813.jpg